天林 发表于 2015-3-30 12:01:42

丰顺县历史沿革

   县名来源  丰政都,潮州府海阳县光德乡丰政都汤田通判府,丰溪亦以为名。丰政都(治今丰良镇)也是丰顺县得名的由来。丰顺县别称新阳,因潮州府诸邑均有〖阳〗之称,如海阳、揭阳、潮阳有著名的三阳;此外有饶平别称饶阳、澄海别称莲阳、普宁别称洪阳、惠来别称葵阳、大埔别称茶阳;丰顺作为潮州府最晚建立的县,故得名〖新阳〗。  地史考证  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),在丰顺县境内设立了揭阳戍,西汉初改为揭阳县。东晋义熙九年 (413) 废揭阳县,并在今潮州境内设义安郡海阳县。唐朝开元年间,在潮阳郡海阳县境内有永宁乡(即后来的丰政都)、光德乡、崇义乡(即后来的蓝田都)。北宋宣和三年(1121),又于丰顺境内复设揭阳县,史称“复旧县治”,可见秦设揭阳戍确在丰顺境内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载:“揭阳故城,在县西北,揭岭之南。汉置县,以揭岭为名。”可知古揭阳戍在后来的揭阳的西北,据考证,大约在丰顺马山乡一带。…至南宋绍兴年间,将揭阳县城迁于今揭阳榕城,从此直至清朝丰顺境内才再有县制。丰政都、清远都、蓝田都的地域,相当于现在的丰顺县。从秦设揭阳戍算起,丰顺县有行政建制的历史至今已超过2200年。现县域主要为清朝从潮州府各县析地而置。  县地来源  丰顺县南北各地在1912年以前,基本上都属潮州府(除建桥镇外),其中:  1.源出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,今丰良、龙岗、黄金、径门、大龙华、潘田、留隍等镇。  2.源出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,今潭江镇、砂田镇、小胜镇。  3.源出潮州府揭阳县蓝田都,今汤坑、汤南、汤西、北斗、埔寨、八乡山等镇。特别提示:八乡山原属潮州府揭阳县,不属嘉应州长乐县(今五华县)。  唯一源于嘉应州的土地:丰顺建桥镇在清乾隆三年(1738年)前年隶属嘉应州(后改梅州)万安都,1988年以后属梅州市。梅县径义镇原属丰顺县,1950年代划属梅县。  汤坑在丰顺是地势最平坦区域,人口最多,是丰顺之根基所在。丰政都(丰良镇、留隍镇)是丰顺次中心,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县城,主要是考虑其地势,易守难攻,但在现今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,已失去重新为中心的可能,应做好次中心为好。丰顺是原义安郡地理中心,但对义安郡知道的人并不多。  丰顺县地除建桥镇与梅县径义镇外,原来全属潮州府。汤南、留隍主要为潮州人(鹤老)聚居地。  县初典故 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三年(1738年)。乾隆二年(1737),两广总督鄂尔达巡视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(在今丰良镇)后,上表具奏户部,应请丰政一都,并割嘉应、大埔、揭阳各邻近田粮户口,于通判府城地方开设县治。乾隆三年,准析海阳丰政都一、二、三图,揭阳县蓝田都九图、十图,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、环清、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。钦定县名丰顺。县署驻丰政都汤田(今丰良镇)。  “丰顺”之名,由来已久,据县志载:明崇祯初(1628年)已有丰顺营设置;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:清顺治九年(1652年),里人吴六奇立的“金汤巩固”碑中的一方石印,有丰顺吴府四字。建县后,始属广东省巡抚、两广总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备道。辛亥革命后,属广东省政府潮循道。民国廿五年(1936年)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督察专署(潮汕区)。解放后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,县治由丰良迁汤坑。丰顺是梅州辖区内唯一不曾由兴宁县管辖的一县,因此与民国时的兴梅区六县没有共同历史渊源。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。1956年属汕头专署。1958年撤销丰顺县,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、八乡、丰良、潘田划入揭阳县,大龙华、留隍、黄金、潭江划入大埔县。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,县城仍驻汤坑镇,属汕头专区。1965年属梅县地区,1988年属梅州市。(转载星空论坛ldsfs帖)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丰顺县历史沿革